第795章 欣欣向荣(2 / 3)

得战士们进一步正确的认识敌我,树立敢碰硬、能碰硬的自觉性。

除此之外,在缩短差距上,各级部队抓紧部队入朝作战各项工作的落实,根据需要与可能的条件下,整顿了编织,补充了兵源,调整了武器,准备了必要的物资。

不仅如此,上级考虑到敌人精良的现代化装备,包括飞机、坦克、火炮等,甚至还要对付敌人的空降兵,因此,在距离前往朝鲜战场最后一点时间内,三十八军组织以临战姿态进行了相对应的训练和演习。

就连炊事班也被拉到野地之中,进行专项训练。

前方侦察兵传来发现敌情的哨子,是敌人的飞机,孙连长迅速大喊:“散开,注意隐蔽!东南方向!”

“瓜娃子,快走。”大老刘拍了肖和平一巴掌,拉着他趴在反斜面。

夏远早有躲避美国鬼子飞机的经验,行动同样迅速,没等大老刘看过来,便已经看不到夏远的身影,早就找了个好位置趴了下来。

“臭小子,还机灵着呢。”

听到侦查员的哨子声在响起,大老刘从掩体后钻出来,看到夏远在另一边,忍不住笑着说。

夏远没说话,干笑一声,没有说话。

演习还在继续。

防空侧重强调挖掘防控掩体、做好伪装和利用地形地物隐蔽。

模拟夜间行军,强调了按照方位角行进和设置路标,加强行进间通信联络。

战术训练突出近战、夜战和穿插迂回的演练,着重展示营、连、排、班各自为战的能力,就连炊事班也进行了相对应的演习。

只是炊事班很少作为战斗单位使用,以至于炊事班的战斗力远不如战斗单位,进行的训练侧重点不在作战能力上,既然炊事班是部队移动的厨房,他们的训练项目便是在各种艰难的环境下,甚至在有敌机侵扰的条件下,如何为前线作战的连队做一锅热乎的饭菜,这成为炊事班目前最重要的任务。

于是,夏远又把无烟灶拉了出来。

无烟灶能够有效的避免生火时产生的烟雾,挖掘相对简单。

无烟灶一经三连炊事班使用,便迅速引起上级的注意。在其他部队的炊事班,还在想方设法防止烟雾扩散,甚至通过降低火焰的大小,来减少烟雾的产生,可烟雾依旧会在天空飘散。

反倒是夏远挖掘的无烟灶,最终被大地吞没,仅有缕缕细烟飘散出去,又很快消失不见。

在训练结束的第二天,夏远作为代表,前往各连队的炊事班,进行无烟灶的原理讲解与挖掘方法的演示。

大老刘感慨的说:“这小子,总能给人整出来一些新玩意儿。”

无烟灶很快得到全军的推广,这种灶火十分方便,挖掘的速度很快,消烟的能力非常强,非常适合作为炊事班野战做饭时候的灶火。

基本一个人能在几分钟内挖掘出一个无烟灶。

这几天,三连驻地的门槛都快被踏平了,不时的有军里的领导前来,看一看这个天才少年。

在旁人眼中,夏远的确是天才,十六岁,突破全国投弹距离的记录,又在临战的时候,发明了无烟灶,这大大提高了炊事班野战做饭的隐蔽性。

实在无法想象,这小家伙还能给他们带来什么样的惊喜。

距离前往朝鲜战场的脚步越发临近,战士们的训练强度几乎拉满。

机关和后勤保障分队都配备了轻便武器,并进行了必要的训练,以便应付空降敌兵和散兵。

为保障任何情况下作战指挥不中断,对司、政、后机关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尤其是对作战、侦查、通信和机要部门均提出了具体落实措施。

就此,各部门根据自己的职能,进行了临战训练,经过切实的各项准备,机关部队的胜利心大大提高,部队再也没有最初军委发布志愿军入朝作战时的那段盲目自信和浮躁。

部队的氛围感愈发浓郁。

朝鲜形势日趋严重,战火逼近鸭绿江,部队入朝作战的一切准备基本就绪,眼下只剩下最困难的一项。

朝鲜地形复杂,部队对地形不熟悉,语言不通,急需要一批朝鲜语翻译。

林吉和延边地区人民政府把部队的需要,告知当地群众以后,许多朝鲜族的基层干部和青年教师纷纷支援报名参加抗美援朝,军司令部军务科副科长和朝鲜参谋前去挑选了五百七十多名志愿,加上北东军区派来的一批朝鲜族同志,共计七百三十五人。

从机关到连队,都配备哦了朝鲜语联络员。

下三连的是一个瘦瘦的小伙子,戴个眼镜,看起来二十岁出头,听孙连长讲,他们连里有一个小天才,就在炊事班,便执意要去看一看。

“你好,我叫赵瑞龙。”

这是夏远第一次跟赵瑞龙见面,他上下打量这个朝鲜翻译,很年轻,很符合新中国成立后的年轻人的气质,有一种朝气蓬勃之感,言语之间,充满着积极向上的健康。

“我叫夏远。”

赵瑞龙性格外向,天生带着一股自来熟的气质,与谁都能聊得来。

再加上他本身上过学,见多识广,跟谁聊天,都聊得津津有味,他很健谈,说的事情头头是道。

“你们让我